中國近代工業化的發展歷程
點擊次數:11594發布時間:2014-12-4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各地的相對孤立和相互隔絕狀態,被廣闊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血腥的殖民擴張所打破,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世界經濟市場逐漸形成。兩次鴉片戰爭以后,列強也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切要求掠奪中國的工業原料,向中國傾銷工業品,世界在走向中國,中國也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中西新舊折沖的多重困境里,中國原有的封建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世界大背景下,中國開始了步履蹣跚的近代工業化歷程。
19世紀60-90年代,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范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投資于新式工業,拉開了民族工業發展的大幕,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化的開始。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這時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并受其雙重壓迫和束縛,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辛亥革命前后,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沖擊了封建制度。在多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在“實業救國”的浪潮下,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受到鼓舞,海外華僑也競相投資國內近代工業,各種實業團體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1895—1913年以工業化為主體的中國民族工業有了長足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于廝殺,無暇東顧,使處于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黃金時期”,一直持續到1923年前后。在此期間,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面粉業,此外還有繅絲、卷煙、榨油、火柴、食品加工等輕工業都有很大幅度的發展。采煤、冶金、水泥等重工業方面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民族企業,但是基礎極為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進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從外國人手中奪回了“關稅主權”,設立了國家銀行,統一貨幣發行權,鼓勵發展工農業、交通運輸業;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從金融和重工業兩個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全面統制,民營企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發展的空間日漸狹窄,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蕭條之路。
日本在侵華時期掠奪中國資源,統治中國經濟,占領區的所有的工業都受到嚴重摧殘。抗戰結束后,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加緊對中國經濟的侵略;民族資本又受到四大家族官僚資本的壓制,加上內戰的爆發,民營企業發展的生機又遭到扼殺,工業產值大幅度下降,工商業大量倒閉破產,1948年8月實行金圓券改革,更使民營企業陷入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1949年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的獨立。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首先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國營經濟,1953~1956年,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贖買政策,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過渡。從此,我國的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1953年黨中央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一化、三改造”的方針,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工業化進程正式啟動。我國以蘇聯的援助下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一萬多個,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